視覺的主要成因,在於光線的刺激所得到的知覺作用,物體受到光的強弱和方向不同 ,會產生各種複雜變化的色彩。 |
色彩的顏色現象可分為光源色和物體色,光源色乃是發光體發出的顏色,而物體的顯 色現象,統稱為物體色。因物體之性質不同,其種類包含表面色(反射色)和透過色。 |
色彩是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一種視覺現象,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。
|
自然界中的物體,能夠自行發光的稱之為光源;而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稱為「光色」和 「光源色」。
光源的種類有:
1.白熱光源-宇宙間的天體,如太陽、恆星。
2.冷光源-指螢火蟲體內將吸收而儲存的光放射出來,是一種偏綠的可視光,卻不附帶熱能,故稱為冷光源或是特殊光。
3.雷射光源-雷射光(Laser)是光量子放大之意,是現代科技產物。
4.其他-由於電流、化學、分子撞擊、氣體急遽凝縮等現象均能發出光源。
光源的標準: |
觀察物體色時,需要確定一標準光源,否則因為光源之不同,物體色將 有不同的變化。CIE國際照明委員會以「色溫」訂定了光源之標準: |
標準光源 |
色溫度 |
說明 |
A光源 |
2856°K |
鎢絲燈。(由於環保考量,歐盟禁止使用A光源)。 |
B光源 |
4874°K |
接近太陽直射的燈光,近乎正午的日光。 |
D50光源 |
5000°K |
接近日出/日落的間接日光。(印刷校色時,一般都採用D50光源)。 |
D65光源 |
6500°K |
接近正午的間接日光,符合人類視知覺。 (觀察物體色時,一般都採用D65光源)。 |
*色溫越高越偏藍,低則偏黃。
色光的反射率是指把氧化鎂的反射率標準與白色相比照的結果。理想白的反射率為 100,黑為0,而實際測定出的反射率為: 白的反射率為92.3%~64% 灰的反射率為64%~10% 黑的吸收率為90%以上。
表面色: |
眼睛所看到的表面色,是物體吸收了部分的光線及反射其餘色光的結果。吸 收和自己不同的色光,而選擇反射和自己相同的色光,反射的光線刺激眼睛 ,便產生該反射色光的色彩感覺,例如普通不透明的物體顯色現象。 |
灰色:當不透明物體反射了全部光線而不吸收時,物體就呈純白色;反之,則呈純黑色。
黑色和白色: |
即各波長平均吸收和放出的結果。 |
透過色:透明的物體如水、玻璃、彩色玻璃等,在光線透過時,吸收、透過等作用影響所顯示的色彩。例如:透明物體讓長波透過,留住其他波長物質,物體顯色呈紅色透明物。